迎日占日
尽管祭天乃天子特权,但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是生民的本能,因此民间有了冬至迎日、占日的习俗。古有“纵乐五日,为迎日至之礼”的说法,但语焉不详;关于占日的习俗较常见。《月令章句》说:“冬至为极,昼露极短,去极极远,晷景极长。”晷本义日影,引申为日影仪。观察测量日影是历代天文官的例行工作,以此推算节气、制定历法,当然顺带着也会预测一下来岁的年成——华夏先民时常在岁时节日中以各种方式占卜丰欠,冬至也是如此,相比祭天,百姓其实更关注这项活动。《易通卦验》提到两种占日的方式,一种是根据云气变化的气象学法:“冬至之日,见云送迎从下向来,岁大美,人民知不疾疫。无云送迎,德薄岁恶。故其云赤者,旱黑者,水白者为兵。黄者,有土功诸,从日气送迎其效也。”另一种则需要日晷仪辅助,如《易通卦验》的“冬至之日,立八神树,八尺表,日中视其晷如度者,则岁美人和,晷进则水,晷退则旱。进一尺则日食,退一尺则月食。” 注:日晷仪说明 日晷仪是占日活动中的重要工具,是一种用日影测时结构简单的计时器,是确定历法计时工具。因为历律、度量衡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制度,因此庞大的日晷常陈列在宫殿广场,具有礼器的象征意义。大致部件有铜制的指针(晷针)和石制的圆盘(晷面)组成,晷针垂直地穿过晷面,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需和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,还要正确的指向北极星点,这样它就可以和地球自转轴平行。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,就能确定时间。晷面安放在石台上,南高北低,平行于天赤道面。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,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。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,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,太阳由东向西移动,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。这样日晷便可类比为时钟,移动着的晷针影相当于钟表的指针,晷面则为钟表的表面。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,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,因此,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;从秋分到春分期间,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,因此,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。所以在观察日晷时,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。 |